洛陽:40年縫紉機變形記,從養(yǎng)家糊口到溫暖鄰里
2025-05-14 09:22 來源: 洛陽文明網(wǎng)
“三轉(zhuǎn)一響”中的縫紉機,曾是無數(shù)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40多年前,洛陽市民郭惠茹用積攢了數(shù)月的工資,添置了一臺縫紉機作為謀生工具。如今,這臺縫紉機的使命早已發(fā)生改變,化作幫助他人、傳遞溫情的紐帶。
為了加工毛巾,她決定購買一臺縫紉機
郭惠茹今年72歲,是澗西區(qū)江西社區(qū)居民。5月12日上午,當江西社區(qū)工作人員李慧敏叩開老人的家門時,一陣清脆的嗒嗒聲從陽臺傳來,老人正專注地踩著縫紉機做鞋墊。
這是一臺華南牌縫紉機,工作面板已開裂,使用膠帶粘著,但手搖器和機身依然锃亮如新,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這臺縫紉機的故事要追溯到1983年。當時,郭惠茹在原洛陽毛巾被廠上班,工廠主要生產(chǎn)毛巾和毛巾被。
“當時廠里效益好?!惫萑慊貞?,制作毛巾最后一道工序是將兩端卷起來包邊,成品車間的工人忙不過來,廠里就號召家里有縫紉機的職工,將毛巾帶回家代加工,可以額外掙一份工資。
加工一條毛巾能掙四五分錢,雖然不多,但對于工人們來說卻極具吸引力。原來,廠里職工工資不高,每月僅四五十塊錢。郭惠茹說,使用縫紉機加工毛巾很快,有些職工一晚上加工上百條。看到別人成捆地將毛巾往家搬,她有些坐不住了。郭惠茹說,經(jīng)過反復思量,她決定購買一臺縫紉機。
一晚趕出200條,腳踏板被她踩得直冒煙
郭惠茹仍清晰地記得選購縫紉機時的場景。在廣州市場柜臺前,這臺華南牌縫紉機一下子就抓住了她的目光。“這可是響當當?shù)拿?!”次日,她又請來懂行的鄰居幫忙把關(guān),最終咬牙買下這臺“奢侈品”,足足花去她4個月的工資。
當郭惠茹用將縫紉機拉回家時,兩歲的兒子興奮得跟過年似的,圍著這個鐵家伙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組裝時,小家伙更是寸步不離,眼里閃著好奇的光。
從此,郭惠茹像其他同事一樣,每天下班不忘將成捆的毛巾往車上綁。忙完家務,她便坐在縫紉機旁趕工,忙到半夜,最多一晚趕出200條毛巾,腳踏板被她踩得直冒煙?!皬S里有些職工突發(fā)奇想,給縫紉機腳踏板裝上馬達,省去腳踩的辛苦,率先實現(xiàn)自動化生產(chǎn)?!惫萑阈χf。
郭惠茹感慨,說來也怪,那時在車間站一天,回家還能接著干?,F(xiàn)在想想,哪來那么大的勁兒??!
可惜好景不長,大概半年后,工廠訂單減少,郭惠茹掙不到外快了。不過,她投資的錢早已回本?!翱p紉機在家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全家老小的衣服全靠縫紉機來做。”郭惠茹說,后來因為搬家,這臺老伙計才暫時“退休”了。
養(yǎng)家糊口的幫手,變成傳遞溫暖的“使者”
這臺縫紉機迎來“第二春”是在十幾年前。當時,郭惠茹的兒子回老家時,發(fā)現(xiàn)這臺被遺忘的老伙計已經(jīng)銹跡斑斑。聽聞消息,她立即讓兒子把它搬了過來。重新刷漆、更換皮帶……她忙活了整整一周,才令縫紉機重新煥發(fā)光彩。
重新上崗的縫紉機很快迎來新的使命。郭惠茹的母親癱瘓在床,她親手縫制了十幾個尿墊;父親年邁怕熱,她用縫紉機做了一件又一件透氣的汗衫。這臺機器陪伴著她,一針一線地盡著孝心,直到送走雙親。
前幾年,郭惠茹又有了新想法。她踩著縫紉機做了500雙鞋墊,送給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這些帶著手心溫度的禮物深受大家好評。去年,一位鄰居的老伴兒因意外癱瘓在床,老兩口從樓上搬下來住,需要做一個窗簾。得知鄰居不得閑,她便主動幫忙做窗簾。
如今,郭惠茹家里成了“便民服務站”。無論是縫制被罩還是修改褲邊,鄰居們都愛找她幫忙。嗒嗒的縫紉機聲里,總伴著陣陣歡聲笑語。這臺老縫紉機,就這樣成了連接鄰里感情的紐帶。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臺縫紉機見證了郭惠茹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F(xiàn)在,老人用它編織著最動人的鄰里故事。“以前它是養(yǎng)家糊口的幫手,現(xiàn)在是傳遞溫暖的使者,我會一直愛惜它,讓它繼續(xù)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惫萑阏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