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漯河有一群好“媽媽”
2024-12-23 10:00 來源: 河南日報
身穿紅色志愿服的“媽媽團”成員正在織毛衣。
12月16日,寒風陣陣,漯河市召陵區(qū)天橋街道漓江路社區(qū)的一個房間內(nèi)卻暖意融融,12位“媽媽團”成員身穿紅色志愿服,正在緊張地織毛衣、圍巾和帽子。
社區(qū)主任靳會杰說,這是省婦聯(lián)組織的“百萬家庭親情一線牽”公益活動。毛衣、圍巾和帽子織好后,將通過快遞發(fā)送到新疆哈密市,送到困難兒童家中。
“媽媽團”重拾針線活
今年70多歲的魏新梅,已經(jīng)退休22年了。她說:“年輕時愛織毛衣,后來孩子們都大了,不愿意穿織的毛衣,也就不再織了。這幾年,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又拾起了針線活?!?/p>
2016年,漓江路社區(qū)成立“媽媽團”,將社區(qū)退休在家的婦女組織起來做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是白天照顧家庭有困難、行動不便的老人,同時調(diào)解鄰里糾紛等小矛盾。從2018年開始,省市婦聯(lián)部門組織為新疆兒童織毛衣,“媽媽團”的成員們紛紛重拾針線活,開始織毛衣、圍巾和帽子。
魏新梅從2019年開始為新疆兒童織毛衣。她回憶說,當時想著天氣寒冷,加班加點織,希望新疆兒童早日穿上織好的毛衣,曾經(jīng)25天織了5件。因為連續(xù)加班加點織,手指頭都被針搗爛了,但魏新梅沒有停下來,而是貼上創(chuàng)可貼繼續(xù)織。
今年冬天,魏新梅已經(jīng)織好了8件毛衣。她在給新疆兒童的寄語中寫道:祝孩子們幸福、健康、快樂成長。毛衣穿在你的身上,也溫暖著我的心。
“我們累并快樂著?!?2歲的詹秀花說,在織毛衣時,“媽媽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設計圖案,她織的毛衣中,設計的圖案主要是向日葵和愛心。她說:“織向日葵圖案,是希望新疆的孩子們健康成長;織愛心圖案,是希望孩子們從小培育愛心,長大奉獻社會。”
既快樂又有價值
漓江路社區(qū)“媽媽團”目前共有成員88人,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也有60多歲。她們把社區(qū)活動室當成了第二個家,經(jīng)常一起參加各種愛心活動。
參與織毛衣的志愿者孟桂玲雖然已經(jīng)68歲,但精神頭很足。她說,丈夫去世后,自己沒有和孩子一起生活,平時在家里閑著沒有意思。參加社區(qū)義工活動后,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我們‘媽媽團’老人多,大家在一起可開心了?!泵瞎鹆嵴f,一起做義工,一起拾起過去的老手藝,感覺日子過得很有意義。
給新疆兒童織毛衣的同時,“媽媽們”還給社區(qū)的高齡老人、孤寡老人、殘障人士送去織好的毛衣、圍巾,以及做好的鞋。在漯河市湘江路居住的劉勝利因殘疾無法出門,志愿者給他送去了棉鞋和棉帽。家住漯河市雙匯路的武秀枝,家庭貧困,志愿者給她和她的外孫女送去了棉帽和圍巾。戴上紅艷艷的圍巾,老人的外孫女蹦蹦跳跳,特別高興。
“廣場舞跳不動了,坐在家里刷手機,看得兩眼昏花,織毛衣做志愿服務,既快樂又有價值,何樂而不為呢?”魏新梅說。
毛衣牽起兩地親情
今年10月18日,“百萬家庭親情一線牽”2024年度恒愛行動河南(漯河)啟動儀式在漯河市舉行。省婦聯(lián)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組織漯河、濮陽兩地市婦聯(lián),省婦聯(lián)駐周口睢縣駐村干部,省直機關婦工委共同實施“恒愛行動”,通過召開動員會、發(fā)布倡議書和招募令等方式,多渠道發(fā)動婦女干部、愛心媽媽、企業(yè)職工等各級、各行、各業(yè)的愛心人士,將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發(fā)放的1000斤毛線編織成毛衣、圍巾等愛心織物,發(fā)送到新疆哈密市、兵團十三師及本省留守困境兒童手中。
通過這一公益活動的開展,河南與新疆有效搭建了愛心互動、情誼聯(lián)結(jié)的平臺,為營造兒童友好、家庭友好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民族團結(jié)作出了積極貢獻。
收到毛衣的新疆兒童們用各種方式表達感激之情。一個由爺爺奶奶照顧的留守兒童說,在寒冷的冬季,毛衣就像一束陽光,溫暖了身體和心靈,也讓他更加堅信自己并不孤獨。一個新疆哈密市的兒童收到漯河“媽媽團”織的毛衣時說,穿上一針一線織的毛衣,感受到了真情和關懷,一定勤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回報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