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物保護 賡續(xù)文化傳承丨文物保護利用的“河南模式”
2023-07-13 09:45 來源: 河南日報
“我們的船馬上靠岸,糧食要從船上卸下來,你們覺得會卸到哪兒?”7月12日,在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一粒米的漕運之旅”展廳,身著漢服的講解員帶領游客體驗一粒米從征收到運輸,再到歸倉的全過程。隨后,游客轉入一旁的“城與運”展廳,繼續(xù)“登船”,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運河之旅。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自去年5月建成開放后,迅速“變身”網紅打卡地,成了河南傳播隋唐大運河文化遺產價值、講好運河故事的文旅新地標。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我省,有無數像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這樣的生動實踐,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大遺址保護開出燦爛之花。國家文物局印發(fā)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公布了150處大遺址名單,河南占16處,另有涉及長城、大運河兩條線性遺址5處,總數達到21處,數量位居全國榜首。
作為全國重要的文物資源大省,河南境內的古代聚落、都城遺址、帝王陵寢等大遺址分布密度令人矚目。它們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演變,成為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關鍵節(jié)點。
河南大遺址具有集中整體連片、時代連續(xù)、內涵豐富、形態(tài)多樣、古今城市重疊、深埋地下等特點。各地根據遺址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摸索出了各自的“秘訣”。鄭州全面實施“生態(tài)保遺”工程,洛陽創(chuàng)造了“遠離老城建新城”的大遺址保護“洛陽模式”,安陽實行的是國家科研機構和地方部門優(yōu)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等。
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我國大遺址保護的一種重要模式,也是文化遺產與群眾美好生活相互融合結出的碩果,正逐漸成為保護華夏歷史文明根脈和基因、傳承賡續(xù)中華文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截至目前,河南有安陽殷墟、鄭韓故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等4處已掛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鄭州商城、鄭州大河村、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內黃三楊莊、三門峽廟底溝、澠池仰韶村、信陽城陽城、舞陽賈湖等9處入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經過多年努力,這些遺址公園正以嶄新的面貌進入人們的生活。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說,河南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考古遺址公園,用中原大地獨特的文化魅力站在黃河岸邊、嵩山腳下,向世界講述著中國的故事。
河南作為文物大省,地下文物資源極其豐富。近年來,為配合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高速公路、鐵路等重點項目以及城市項目建設進行的考古勘探發(fā)掘,發(fā)現“地下寶物”的案例不計其數。如何更好地解決土地開發(fā)中地下文物保護的問題,河南一直在探索。
先考古,后出讓。去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的《河南省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強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完善“先考古、后出讓”制度,深入推進“考古前置”改革。
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6個大遺址片區(qū)之一,鄭州市文物古跡總量過萬。在全力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過程中,鄭州市以“考古前置”改革為突破口,將考古工作列入土地供應條件,在土地出讓前全部完成,探索出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地方經驗。
“‘考古前置’改革為有效解決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促進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全面推進開了一個好頭?!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說,由政府組織考古工作,能夠真正把文物保護落到實處,維護文化遺產的尊嚴。
在省文物局局長任偉看來,通過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文物工作完成后進行凈地出讓,宗地競得人可以快速推進工程建設,有效降低企業(yè)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fā)經濟社會發(fā)展活力,文物領域“放管服”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千年文脈延綿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中原大地上,文物遺跡星羅棋布,文化遺產燦若星河,一幅古今輝映、燦爛輝煌的文化長卷正在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