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奮斗后” ——見證兩場硬仗中的青春力量
2021-08-23 09:28 來源: 河南日報
圖①人民子弟兵在搶險救災一線。本報記者史長來攝圖
?、谇嗄赆t(yī)護人員在疫情防控一線。鄭銳攝
本報記者劉嬋李倩郭北晨
經(jīng)歷“7·20”特大暴雨的河南,時隔一個月后,再次遭遇強降雨。
三門峽市區(qū)主要路口,400余名交警在風雨中堅守;洛陽消防隊員移防至村落,深夜集結嚴守大堤;鄭州特警開展防汛救災演練,時刻準備沖鋒上陣……連續(xù)奮戰(zhàn)后,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上不見疲憊、愈顯堅毅,讓人感動和心疼,更傳遞出溫暖和信心。
“哪有什么英雄,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大人的樣子,挑起身上的擔子而已?!泵恳坏罍羡郑寄軒Ыo年輕人銘記一生的成人禮;每一次挑戰(zhàn),沒有人能夠去教他們?nèi)绾谓獯?。但年輕人往往在一夜之間長大,他們今天的答案,就是我們這片土地明天的模樣。
青春是一股勇氣——
“勇敢牛牛,不怕困難”
27歲的省人民醫(yī)院護士李英豪從來沒像現(xiàn)在這樣關心天氣,從8月20日開始,手機里不停出現(xiàn)暴雨預警信息,其中一條信息引起他的注意:鄭州地鐵5號線已恢復空載運行。記憶一下子被拉回至7月20日,那個雨夜。
當時,作為第一批被疏散下車的乘客,李英豪本可以就此離開危險區(qū)域,但職業(yè)使命讓他毅然選擇轉身回去救人。隧道中,他用滅火器砸窗救人,協(xié)助乘客安全到達人行通道,跪地為心臟驟停的乘客做心肺復蘇……5個多小時3萬多次按壓、連續(xù)救治14人,等救護車到來時,他的腰硬得像灌了水泥,兩個膝蓋高高腫起,完全站不起來。
英雄總是不期而遇。于逸飛是鄭州人民醫(yī)院新入職醫(yī)生,7月20日培訓結束,醫(yī)院給他發(fā)了一件新的白大褂。在站臺上聽到呼救聲,他下意識穿上這件白大褂就往下沖,“我喊著‘勇敢牛牛,不怕困難’,給自己打氣?!爆F(xiàn)場不斷有人被拉上來躺在站臺上,于逸飛疾呼:“有沒有醫(yī)務人員,趕緊來幫忙!”
剛從缺氧狀態(tài)緩過來的鄭大一附院醫(yī)生秦杰林站了起來,“我是,我來!”由于太多人需要救助,三位年輕醫(yī)生用最簡單的語言,教會身邊一些年輕力壯的人幫助按壓。因為這次接力救人,他們被網(wǎng)友稱作“SSR(游戲中戰(zhàn)斗力最高級別)三人組”。
災害當前,不但需要力量勇氣,還需要專業(yè)技術。各行各業(yè)的青年挺身而出,沖進風里雨里,奔赴抗災一線,發(fā)揮所學專長進行支援。
天上飛的有人會——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無人機研究院的師生們主動請戰(zhàn),配合移動通信,精準操控無人機對任務區(qū)域內(nèi)的山體塌方、基礎設施受損情況等進行遠程拍攝、災后評估。
地里長的有人懂——大風大雨后,有些玉米出現(xiàn)倒伏,正在焦作溫縣做實驗的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院博士李武超發(fā)動同學們一起,為當?shù)剞r(nóng)民進行技術指導,讓老鄉(xiāng)們心里踏實多了。
線上救援有人扛——7月20日,一份《待救援人員信息》文檔在網(wǎng)絡上流轉,24小時被更新了270版,訪問量超過250萬次。這份“救命文檔”的創(chuàng)建者,正是河南籍22歲女大學生李睿。
臨時教室有人忙——暴雨過后,輝縣吳村鎮(zhèn)柳灣村的孩子們困在家里,父母心焦。河南師范大學軟件學院的師生來了,除了輔導功課,他們還對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對村干部進行信息化培訓。
他們不僅滿腔熱血,更有專業(yè)力量。
青春是一句誓言——
“此身許國難許家”
“戴口罩不比戴氧氣罩強?躺床上不比躺ICU里強?嚴管才是厚愛!”原陽縣陽阿鄉(xiāng)馬莊村的大喇叭里,再次響起“90后”村黨支部書記姚玉潔的聲音,一番“霸氣”又樸實的喊話一度登上熱搜。
漂亮、年輕、干練,是大家給姚玉潔貼上的“標簽”。從村“文書”到村支書,姚玉潔越干越起勁,老鄉(xiāng)們看她也越來越順眼。
能為家鄉(xiāng)出把力或許是幸福的,有的人卻“此身許國難許家”。廈門曙光救援隊員商華鴿,因疫情一年多未回河南老家,卻因一場極端暴雨,隨隊“回家”救災。臨別時疫情再起,在高速路口,商華鴿與家人相對10分鐘不敢靠近,遠遠向爸媽敬了一個軍禮,揮手作別。
此時分離,是為了日后更好地相擁;此刻犧牲,亦是為了更多人生的希望。7月26日凌晨,貴州救援隊員何國勇,把39歲的生命留在了離家數(shù)千里的中原大地上。多么不愿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你,河南人民永遠記得你、感謝你。
鄭大二附院護理救治隊的張超奇,在網(wǎng)上看見人們送別何國勇的場景,一次與逝者的對話,讓他思考青春的價值、成長的意義。去年他是河南省支援湖北醫(yī)療隊中的一員,在武漢抗疫;現(xiàn)在,作為重癥醫(yī)學科年輕骨干,他第一時間進駐定點救治醫(yī)院。
迎接新生命,更能給人以無窮力量。“你出生這一天,就要面對這世界的洪水猛獸,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們也用盡全力為你點亮,為你保駕護航?!?月21日凌晨2點,青年助產(chǎn)士董留琛結束了一天的疲憊工作,在朋友圈這樣寫道。產(chǎn)床前,護士們手舉手電筒照明,為黑暗中降生的寶寶點亮人生。
難怪有人說,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眼前無數(shù)個年輕人,還是最初那張臉,面前再多艱險從不退卻,這一幕“破防”了——
一位年輕女護士癱坐在地、雙眼緊閉,拿起一瓶冰礦泉水就往頭上猛澆,此時的她渾身被汗水浸濕,體力早已不支——記住她的名字,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王子函。
“我真不是故意暈倒的?!币痪湓捵屓珖W(wǎng)友淚流滿面,這是一個連續(xù)核酸檢測采樣9小時后累倒的護士,蘇醒后“內(nèi)疚”說出的第一句話——記住她的名字,鄭大一附院付莉娜。
幾天幾夜站在水中參與救援,雙腳被浸泡多天,腳底已經(jīng)完全浮腫、布滿紅色傷痕,劇烈疼痛讓他幾乎站不住——記住他的名字,新鄉(xiāng)市牧野區(qū)“85后”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付作磊。
他們不僅敢于擔當,更是無怨無悔。
青春是一種態(tài)度——
“你努力的樣子真好看”
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的信念絲毫未減。從抗洪到抗疫,從盛夏到初秋,所有經(jīng)歷風雨的溫柔與堅強,把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銘記刻錄。
立秋,第一杯奶茶點給誰?駐馬店民警姚沖,在8月7日立秋那天,給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媳婦宋惠澤送了一杯奶茶。那天,在鄭州多個核酸檢測點,許多奶茶店的年輕老板不約而同用這種方式,給一線工作人員送奶茶。一個溫馨的“網(wǎng)絡?!?,傳遞著無盡暖意。
七夕,你愛的人在身旁嗎?趙先生和趙太太,相遇在核酸檢測現(xiàn)場。就職于同一所醫(yī)院不同科室的趙璐寬和妻子靳麗,從疫情防控開始起就分隔兩地,在第三輪全員核酸檢測時意外被分到一組“偶遇”,倆人穿著防護服比出愛心手勢,讓人看到了愛情最好的模樣。
醫(yī)師節(jié),隔空祝福都收到了嗎?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yī)師節(jié),許多醫(yī)護人員都在防疫一線度過了這個節(jié)日。印象最深的是,“青光眼樂隊”四個博士醫(yī)生用民謠唱出了醫(yī)者仁心,唱出了青年一代醫(yī)生對醫(yī)學的熱愛:我要加快速度,厘清千頭萬緒,只為那件純白衣服。
無數(shù)自信的、開放的、包容的年輕人,越是在艱難時刻,越要用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打造一個活力四射、希望無限的天地。
他們可以很從容。在鄭州市惠濟區(qū)江山路榮苑社區(qū),一個中學生在核酸檢測排隊時,自帶板凳,忘我讀書。在焦作市修武縣郇封鎮(zhèn)蘭封村防疫哨點,志愿者薛吉平收到了鄭州大學醫(yī)學專業(yè)的錄取通知書。正如網(wǎng)友所說:“你努力的樣子真好看,這才是生活學習的榜樣?!?/p>
他們可以很浪漫。護士小姐姐徐亞靜在核酸檢測間隙彈起了鋼琴,用音樂來驅(qū)散群眾排隊的焦慮困倦。19歲的鄭州女孩孟婷玉擅長漫畫,手繪了十幾幅“雙線戰(zhàn)”圖景。鄭州東站大批旅客滯留,一群身著橙色演出服的少年,動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國》,一時間掌聲四起、眾人淚目。
他們可以很個性。相聲演員王金浩和楊雨薇在鄭州一處核酸檢測點做志愿者,現(xiàn)場有人焦躁煩悶,倆人“抖包袱”逗大家樂。鄭州市二七區(qū)醫(yī)生林森,在上門為居民做核酸檢測采樣前,跳了一段炫酷街舞為大家解壓鼓勁。
他們可以很可愛。凌晨1點,兩個身著防護服的“大白”比畫“石頭剪刀布”,游戲規(guī)則是——誰輸誰休息,原因居然是“她們誰都不愿先被替換”。還有的一線醫(yī)護人員開啟“熱情攬客”模式:“做核酸了,做核酸了”“不排隊,掃個碼就能做”……因為熱愛,苦也甘甜。
他們不僅負重前行,更在輕盈綻放。
青春是一抹色彩——
“我的城市病了,我要拯救她”
少年錦時,年華芳菲。青春自有明媚色彩,那它是什么顏色?
是初心不負的“天使白”。年輕護士鄭銳,一個簡單的“OK”手勢,一句寫在防護服上的“加油”話語,都能成為她和患者之間最好的默契。這個土生土長的“90后”鄭州姑娘突然長大了,她在病房日記中寫道:“我的城市病了,我會拼盡全力拯救她。”
是朝氣蓬勃的“志愿紅”。做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對于大學生廖子毅來說已是輕車熟路。去年疫情期間她就把志愿服務作為自己的“成人禮”,并鄭重寫下入黨申請書。今年,當看到微信群里的招募信息,廖子毅第一時間回復,“我可以!十分鐘內(nèi)到崗?!?/p>
是剛健勇毅的“迷彩綠”。還有兩天就要畢業(yè)離校,可7月20日那場暴雨,澆滅了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鄭州校區(qū)學員們的離愁。風雨交加中,他們把畢業(yè)匯演變成誓師大會,迅即投入搶險救災,組織黨員突擊隊員緊急疏散和轉移遇險群眾,出動百余名教練勤務營官兵,火速馳援鄭州市常莊水庫堤壩加固。
是沖鋒陷陣的“消防橙”。接到鄭州地鐵5號線救援通知,市消防救援支隊金水大隊南陽路站政治指導員殷全銘,火速集結隊伍,這支青年黨員突擊隊,隊員年齡最大的32歲、最小的24歲,是第一批到達現(xiàn)場的救援力量。殷全銘帶領隊員跳入水中,筑起一道“人體防洪墻”,大聲呼喊:“快上來!踩著我的肩膀過!”
是風雨無阻的“外賣黃”。7月21日凌晨,鄭州外賣小哥位仲輝留意到平臺上一個訂單許久沒人接單,仔細一看,原來是身在外地的客戶尋找老父親。位仲輝立即和同行騎手孟乾坤一起,蹚著大水,找到被困在公交車上的老人。直到第二天上午,妥善安置老人后,位仲輝才默默離去,他說:“這一單,就該是我的?!?/p>
是帶來光明的“電力藍”。7月20日晚,國網(wǎng)鄭州供電公司接到求助電話,鄭大一附院配電房進水導致停電,ICU重癥病人告急?!袄卒h號”電力搶修隊隊長郝濤和6名隊員,火速趕往現(xiàn)場應急保電。這只是他們的任務之一,那些天不是在找信號、打電話,就是在搶修路上,“去哪兒保電”是隊員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青春的顏色還不止這些,大戰(zhàn)大考面前無數(shù)青年一路走來,風風雨雨中把青春打磨得繽紛多彩,珍藏在記憶最深處的是——奮斗永遠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他們不僅奉獻付出,更在加速成長。
青春是一生信仰——
“保家衛(wèi)國交給我們,祖國未來更看你們”
人群中,有信仰的人是看得出來的,它讓人發(fā)光,哪怕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它讓愛情更甘美。劉娟,新鄉(xiāng)一名普通病區(qū)護士,投身抗疫一線;她的愛人王巖,是車管所一名輔警,洪災期間忙于轉移受災人員。匆忙離別之際,王巖用“敬禮”不知所措地表達愛意,劉娟同樣以不知所措的“鞠躬”加以回應。當愛情遭遇疫情,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
它讓親情更醇厚。有披荊斬棘的“父子兵”,黃河科技學院學生王一新和身為村醫(yī)的父親王書建并肩作戰(zhàn),通宵達旦為村民們做核酸檢測。也有乘風破浪的“姐妹花”,省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一病區(qū)趙芳和高血壓病區(qū)趙培培是一對親姐妹。在出征一線的集合現(xiàn)場,倆人才驚喜發(fā)現(xiàn)對方也在,共同約好“先不要告訴爸媽”。
它讓友情更牢靠?!扒懊姹谎土?,叔叔停車!”喊話的是許昌男孩楊豐羽。和他一起的,是一群十幾歲的小伙伴。他們站在雨中兩個多小時,及時“喊?!睌r下十幾輛車。有人問,以后遇到這種情況,還幫嗎?少年們答:“下次,我們還要在一起,還幫!”
它讓恩情更悠長。武警河南總隊機動支隊官兵執(zhí)行抗洪搶險任務期間,在鄭州市七十三中學暫作休整。他們將教室走廊打掃干凈,還在黑板上為孩子們留下“特殊禮物”,一枚手繪警徽和一句留言:“保家衛(wèi)國交給我們,祖國未來更看你們!”
他們不僅心中有光,更在溫暖四方。
正如一名“90后”黨員所說,“重要的不是‘幾零后’,而是‘努力后’‘奮斗后’,能夠為國家作貢獻、為人民服務,才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
在與洪魔斗爭、與病毒較量的兩場硬仗中,一張張臉龐雖顯稚嫩,眼神卻透露著堅毅果敢;一個個雖是“職場”新人,卻責任感爆棚。當時代和人民發(fā)出召喚時,他們從來都不是旁觀者,而是勇敢行動者、熱忱付出者。
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是的,青春的力量就在于那股子不畏不懼舍我其誰的闖勁兒,在最需要的時刻迸發(fā)而出,在最需要的地方挺立潮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