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焦點訪談》:推動新時代的志愿服務事業(yè)!
2020-06-10 18:11 來源: 和眾澤益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事業(yè)蓬勃興盛,志愿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志愿服務之路健康發(fā)展”,2020年6月9日,CCTV《焦點訪談》欄目聚焦志愿服務,推動新時代的志愿服務事業(yè)!
在武漢抗擊疫情的戰(zhàn)斗中,一位位志愿者的逆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主動站了出來,用各種方式為疫情阻擊戰(zhàn)貢獻力量??梢哉f,他們就是今天中國社會志愿者群體的一個縮影。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志愿服務已經參與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志愿者已經成了一個涵蓋各行各業(yè)、各個年齡層次、上億人的龐大群體,怎么用好這支力量,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呢?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記住了很多奮不顧身的身影,但是有一支特別的隊伍,讓大家尤為敬佩,那就是出現在抗疫一線的志愿者。
今年2月份,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雷神山醫(yī)院征集救護車志愿者,44歲的李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來做志愿者之前,李華是中南醫(yī)院車隊的司機。今年2月份,全面接管雷神山醫(yī)院的中南醫(yī)院征集救護車志愿者,李華報名參加,為了工作方便,李華需要住在雷神山醫(yī)院的宿舍,一棟臨時搭建的板房,近兩個月的時間,他一直住在那里,沒有回家。
作為雷神山醫(yī)院的第一位救護車司機,剛來時,李華承擔起了絕大多數患者的轉運工作。最忙的時候,每天要運送一百多名患者,常常是從早到晚“連軸轉”,有時連中午飯也來不及吃。但不管多忙多累,李華的車總是開得又快又穩(wěn)。在醫(yī)護人員人手緊張的時候,他也會幫忙抬擔架、推輪椅、攙扶病患。李華說,有時候,患者的一聲謝謝,會讓他倍感溫暖。
除了李華,還有每天工作17個小時,義務幫社區(qū)2000多戶居民買菜、送菜的“90后”快遞小哥蒼禹威;千里自駕,去武漢搶救新冠肺炎患者的醫(yī)生志愿者劉歡。疫情面前,成千上萬的志愿者挺身而出,截止5月31號,全國參與疫情防控的注冊志愿者達到了881萬,志愿項目超過46萬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2.9億個小時。
志愿服務,并非只有面對災難的時刻。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厚德仁愛、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扶危濟困等思想理念和道德精髓一直是中國人價值觀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新中國成立之后,愛國衛(wèi)生運動、義務勞動、學雷鋒活動等類似志愿服務活動在全國推廣,改革開放之后,老百姓參與社會的積極性高漲,無論是傳播黨的聲音、服務國家戰(zhàn)略、還是參與大型賽會、抗擊重大災害,志愿服務逐漸活躍在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年來,全國志愿服務工作不斷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志愿服務工作不斷改進,老百姓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不斷提高,政府各部門和民間的志愿者隊伍越來越壯大,參與社會服務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實名注冊志愿者超過1.6億人。從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到文藝志愿者、醫(yī)療志愿者、環(huán)保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等,志愿者年齡層次更加豐富,人員構成更加多元,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志愿服務工作也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理事張強說:“其實在這一次抗疫中間都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有數以萬計志愿者進來是進還是不進。如果讓他進行服務,服務什么,那怎么去調度他?!?/p>
北京志愿服務發(fā)展研究會會長陸士楨說:“特別是在公共衛(wèi)生事件當中志愿服務,怎么匹配一個志愿者如何獲得參與災害救助的資格,然后通過什么樣的鏈接機制和部門來實現這個鏈接,像這些確實給我們提出了進一步推進建設,特別叫制度化體系性建設的要求?!?/p>
在一些志愿服務的活動中,人們發(fā)現,大家志愿服務的熱情很高,但有時面對突發(fā)事件,需要專業(yè)性較強的服務卻沒有相應的人手,長時間的服務需求,怎么有序地、成批次地運轉?有沒有經費的支持?誰來統一指揮避免一哄而上打亂仗?不同特長的各支力量如何形成合理的搭配?這些矛盾問題是志愿服務在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但卻亟需得到解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健全志愿服務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志愿服務事業(yè),指出促進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展,需要進一步健全志愿服務工作協調制度機制,加強黨對志愿服務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之路。近日,全國志愿服務工作協調小組召開會議,就當前一個時期健全志愿服務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各地各部門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
在黨的領導下,建立健全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體系,整個體系有明確的責任人,由責任人審核志愿服務的資質,進行準入把關,不僅解決了龐雜的志愿服務隊伍有秩序、聽指揮的問題,而且在各支力量的搭配協作上打破了之前的條線劃分,橫向協作更為通暢。
志愿服務本身是義務的,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但要志愿服務制度化、規(guī)?;目沙掷m(xù)發(fā)展,基本的運行費用不可或缺,需要在頂層設計上予以確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志愿研究中心主任張翼說:“原來志愿活動最缺的方面,一個是財政支持方面比較薄弱,第二個是在基金的支持方面比較薄弱,這一次既要組織志愿活動隊伍,同時在財政以及資金帶動志愿活動的日?;?、管理化?!?/p>
什么情況需要志愿服務?怎么服務才合理合法?如何對服務進行評估?今后將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改變以前粗放的服務方式和管理,明確志愿服務的責任權利義務,對志愿服務實施精細化管理。
在以往志愿服務工作中,有時會出現外來志愿服務者千里馳援,可到了當地后,卻很難迅速展開工作,很難發(fā)揮優(yōu)勢精準服務,和地方的銜接溝通不暢,今后,類似的銜接,會細化到社區(qū),在最基層加強銜接環(huán)節(jié)的建設。
除了加強銜接環(huán)節(jié)建設,強化屬地化管理也是健全志愿服務的舉措之一。在當地的縣、區(qū)、街道,建立由主要領導任負責人的志愿服務大隊,在鄉(xiāng)鎮(zhèn)、村莊,建立志愿服務的活動小組,需要時,這些組織將通過銜接端口和外來的志愿服務隊伍有序地進行組織化、系統化的志愿服務。諸多的改革措施是為了讓我們國家的志愿服務更加健全,但是對于人們最為關注的如何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今后又會有什么樣的安排呢?
張翼說:“把志愿服務活動從原來自發(fā)性的活動,進入到一個組織化的活動時期,組織化就使得我們的志愿服務活動從專業(yè)化、從缺少培訓的階段,進入到培訓教育培養(yǎng)的階段,從組織體系的建設,到大學、部門都進行培訓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素質以及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p>
要讓志愿服務工作更加科學高效,還需要發(fā)揚我們國家特有的制度優(yōu)勢。
陸士楨說:“比如發(fā)揮黨組織的先鋒作用,比如行政力量的統籌作用,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這種能力,這些方面在志愿服務當中有很重要的體現。把志愿服務的運行和管理,盡可能實現進一步的科學化,能夠讓它在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在提升社會每一個人的精神素養(yǎng)和幸福感上面,真正發(fā)揮應該有的作用?!?/p>
志愿服務是我們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不可忽視的力量,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每一位志愿者都是滿懷熱情,自發(fā)主動地貢獻力量,但是,當志愿者群體上了規(guī)模,當那么多個體的熱情和能量匯聚在一起的時候,要讓這種能量最高效地發(fā)揮作用、發(fā)揮最大的效用,單靠個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不夠了。通過這樣一個志愿服務工作協調制度機制,用科學的組織安排、完善的制度支撐、系統的規(guī)范引導,來加持自下而上的熱情,相信中國社會的志愿服務將會變得更有質量,也會讓這股愛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